学院首页

学院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4月19日下午,由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主办的“当代文学地方性写作的路径及困境”主题讲座在7号楼问津书院举行。《南方文坛》杂志副主编、编审曾攀受邀作讲座,本次讲座由人文与传播学院周保欣教授主持,学院百余名师生到场聆听、学习。

(《南方文坛副主编、编审曾攀

周保欣教授以文化地标、文学风尚与代际创为开场白,引出“新南方写作”这一文学现象的多重语境。周保欣教授谈到,曾攀老师作为《南方文坛》的接棒者,不仅以其开放包容的姿态与先锋理念,通过出版机构与文学刊物构筑起一种独特的文学气质与精神版图,使《南方文坛》成为富有引领性的文学平台,又展开“新南方写作”的书写,其凝聚了以八零后创作者为主的崭新写作力量,开启了地方性文学探索的当代表达。

(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周保欣)

讲座伊始,曾攀老师首先回顾了“新南方写作”概念的由来,阐述了“新南方写作”在理论建构和创作实践层面的发展轨迹与张力,指出其并非传统地域文学的延续,而是一次对“地方”重新想象与再定义的文学实践。“新南方写作”的含义早已超越了纯文学书写的界限,其触角已延伸至影像、音乐、美术等多重文化表征领域,因此“新南方写作”不是一个孤立的文本潮流,而是一种跨媒介、跨领域的文学行动策略,试图在碎片化与全球化语境中建立新的叙述位置,实现从“地方性”向“跨区域”甚至“跨文化”的写作路径跃迁。

之后曾攀老师谈到,当下现实中存在的多重困境,并非是创作层面的问题孤例,而是一种系统性文化现象的外化,他提出了两个重要命题:一是当代地方性写作中作家“标签化”的焦虑,二是“理论—实践”之间日益扩大的裂隙。仅靠理论框架构建出的“地方性”无法承载当代文学所需的情感密度与现实关切,真正的文学应当“落地”,应当“陷进泥土”,从具体而微的生命经验中重构意义秩序

讲座尾声,曾攀老师展开了如何突破困境的探讨,以“新南方写作”为例,真正突破不应止于地理命名或文化标签的翻新,而应回归写作本身的力量。他提出“行动哲学”的理念,主张以实际的文化参与和叙事革新来回应当代人的精神困境,无论是方言的复兴还是边地书写的兴起,这些“新”的写作实践共同指向一个命题:文学作为感知世界与自我建构的方式,其未来不在于理论的高度抽象,而在于是否真正“踩在土地上”,在具体中生成意义,在困境中激发创造。

在互动环节,我院学生提出了关于“新南方写作”在叙事时所呈现的独特姿态、“新南方写作”在当前文学代际更替与批评体制演进背景下所起到的组织性作用、“新南方写作”与全球文学形成有效的对话关系等问题。关于学生们的提问,曾攀老师也耐心倾听,并一一作了解答。

最后周保欣教授总结道,真正的文学从不脱离土地的根须,而是在地方与世界、传统与当下之间不断寻找一种协调、穿透与超越的张力,地方性写作的真正价值,或许不在于它所命名的地理方位,而在于它是否能回应我们身处其中的精神困境,是否能为当代文学打开一条新的生存路径与认知方式。

曾攀老师以深邃的思考与敏锐的批评视角,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地方性写作之可能性的思想盛宴。在讲座在阵阵掌声中圆满结束,也为未来文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问题意识与理论启发。

曾攀老师为学生签名

新南方写作:地缘、经验与想象》,曾攀著

下一篇:方寸之美,印刻中国——我院“国际中文日”活动圆满举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