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学院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细腻的笔触、深邃的洞察,勾勒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9月25日,徐徐的晚风送来秋日的清凉。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第三十三期“思齐”悦读会在学院楼403如期举行。此次悦读会由浙江财经大学社会工作系胡梦茵博士主讲,袁慧兰老师主持,刘财国辅导员以及20名同学参加。

袁老师首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乡土中国》写作的背景以及在当代阅读这本书的现实意义。《乡土中国》是一部具有深厚学术功底和广泛现实意义的经典著作,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对中国乡村社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我们理解当代中国、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随后,胡梦茵老师带领大家领读这本书。她首先介绍了费孝通其人与成书过程。费孝通先生,江苏苏州吴江人,早年,他跨越重洋,于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LSE)的殿堂里,师从人类学巨擘马林诺夫斯基,汲取了人类学的精髓,铸就了博士之冠。归国之后,费孝通先生以满腔热忱投入到中国社会学的沃土之中。

胡老师提到,“美己之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是费孝通先生一直秉持的理念。“美己之美”就是需要文化自信,要正视历史的价值和传统文化的价值;“美人之美”,先稳住自己的心态,然后再去看别人,可以不认同,但要尊重对方的文化与思想观点。“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讲的是要营造一个和谐共处的世界。从费老的思想,我们既可以看到他的人生经历,也与建国之后一以贯之的国家的策略、外交策略都是相符的。

费孝通先生以社会学为笔,儒家学说为墨,传统思想为纸,巧妙地勾勒出中国乡村社会的独特风貌与深层结构。

跟随胡老师脚步走进《乡土中国》,她指出《乡土中国》研究的核心问题本质上是“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为何?”,沿着这条思路探索,胡梦茵老师向我们解释了两个关键的概念“基层社会”和“乡土社会”,费老在书中有关法律体系以及权力结构的探讨,以及对差序格局、私人道德、“小家族”等概念的总结都是基于此展开的。

翻开书页,全书除序言和后记外,一共分为14个小章节,各自有比较明确的主题。在顺序和主题之间没有特别强的联系,为了方便同学们理清费老行文的脉络,胡老师将《乡土中国》总体分为以下三大类:“乡土社会的基层性”“乡村社会内部结构”“社会规范与个体”并依次展开解释。

在谈及“乡土社会的基层性”这一板块时,胡老师分析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和理论,对于无文字的中国乡村社会进行界定,重新确定其研究意义,并且是和既有的汉学研究相区别开来的。胡老师更是拓展性地提出了“汉学”与“大传统”研究,并向同学们推荐了葛兰言(Marcel Granet )的《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以及司徒安(Angela Zito)的《身体与笔》两本书籍。

随后胡老师挑选了《乡土中国》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概念进行重点阐释。她用通俗的比喻让大家理解什么是“差序格局”——通常来说,差序格局至少有四层,从自己,到自己的家庭,到一整个大家族,再到村落。胡老师强调,这里的以“自己”为中心并非自私,而是说一切的行为都以自己为第一出发点,既是能动者,也是一切价值的落脚点。由此延伸至“克己”成为中国社会的道德秩序之一。

从“差序格局”到“公私相对”,从“礼治秩序”到“权力结构”,费孝通先生以学者的严谨与诗人的情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乡土世界。胡老师则通过层层剖析讲解,为同学们理解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格局提供了专业的解读。

之后,读书会进入交流讨论环节,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23文学3班赵红宇:此次读书会让我从《乡土社会》的阅读中找到了很多共鸣。我是河北人,河北的海边主要是旅游和养殖。养殖户们和政府的一些工作人员,就形成了一种微妙的默契。比如说那些养殖户们每年要交的一些养殖地的费用,但不是那种税额,这可能也是一种从古到今的我们那边的沿海养殖村里独有的一种模式。听完老师对《乡土中国》的讲解后越发能够理解这些传统农村里的一些约定俗成的默契了,这是比较有感触的一点。

胡梦茵老师:这件事让我想起了一位人类学学家,詹姆斯斯科特,他写过一本书,叫《逃避统治的艺术》,讨论的是东南亚的一些贫困的民族为逃避国家税收而在山顶种植土豆,它本身是根茎类的,有时与杂草相长反而看不出来;而养殖业的东西它看得见,摸得着,所以可能会用一些当地的很特殊的方式去保证继续的使用原则。

最后,袁老师勉励在场的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要了解中国的乡土社会受传统儒家观念的影响,是一个追求稳定的、变化漫长的熟人社会,虽然当今时代发展飞快,对乡土社会冲击很大,但作为中国社会基层的乡土社会仍然是当今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部分,无论我们的社会如何发展,都离不开对这个最基本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本期读书会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初审:刘财国/终审:袁慧兰


下一篇:我院召开新学期第一次全体教职工大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