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下午,北京大学吴晓东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题为“张爱玲《异乡记》的多重阐释空间”的学术讲座。活动由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赵顺宏教授主持,研究生及部分教师到场聆听、学习。

讲座伊始,吴晓东教授直指《异乡记》的核心争议——文体界定难题。他指出,这部作品兼具“游记体散文”的纪实性与“小说”的虚构性,呈现出鲜明的“文体游移性”。叙事中频繁出现的“跳角”现象,即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视角的不规则切换,如对“月香”“金根”等人物的命名与心理描写,正是小说性与散文性杂糅的典型体现。这种特质既呼应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文体跨界的潮流,也为文本赋予了更为丰富的阐释空间。同时,吴晓东教授结合柄谷行人“建构的风景理论”阐释了张爱玲《异乡记》中的“风景”意识与认知装置。作品中“看”作为核心动作,串联起异乡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而张爱玲在惊异之余始终以都市人的疏离视角,将乡村风景转化为“舞台布景”般的拟像体验。

在文本中,张爱玲借助绘画艺术解读陌生乡野,因既有都市经验体系的崩塌陷入认知困境,这种冲突恰恰构成了作品的独特张力。关于作品承载的中国体验,吴晓东教授认为,这场异乡之旅使张爱玲从纸面上的“乡土中国”走向真实的乡土。 “灰色的异乡”成为张爱玲对这段异乡之旅的整体判断。她想象着一个“中国之外”的“异托邦”,暗含对战后中国命运的忧虑,为其日后去国埋下伏笔。此外,通过与李娟《我的阿勒泰》的比较,张爱玲与李娟在“同”与“异”上有着各自的追求,体现了不同作家的文化立场。最后,吴晓东教授强调《异乡记》的隐喻诗学成就。张爱玲将比喻与叙事融为一体,成为建构文本世界的结构性力量。他同时指出,文本细读是解锁文本深层意蕴的关键,既为学术研究奠基,也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研究提供了审美回归的路径。

讲座尾声,学生围绕“杀猪细节改写”“原标题‘异乡如梦’争议”等问题展开探讨,吴晓东教授结合张爱玲创作背景与文本细节逐一回应,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学术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