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学院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12月3日下午,由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主办的“农耕文化活态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主题讲座在7号楼212问津书院举行。浙江省文联副主席、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特聘教授、耕织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臧军老师受邀作报告。本次讲座由人文与传播学院周保欣教授主持,学院百余名师生到场聆听、学习。


讲座伊始,臧军教授向大家展示了这样一幅画卷:土地广袤,山水相映,成片的金色稻田镶嵌于天目山脉的翠绿之间。风过,稻穗如浪,空气中泥土的芬芳和记忆深处的稻香……这幅来自南宋年间的《耕织图》,在如今显得那样的遥远而珍贵。臧军教授介绍了《耕织图》的基本概念和它的重大历史意义,并指出这是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完整描绘农耕蚕桑生产过程的画卷,也是第一部图文并茂的农业科普著作,为探寻中国农业文明轨迹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绘图影像。

那么这般举世瞩目的《耕织图》为何会诞生于浙江临安的小县城於潜呢?对于这一问题,臧教授主要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展开了解读。

天时即历史奠定坚实雄厚基础。唐代末年,钱镠在临安创建吴越国,以保境安民、发展农桑为策,使江南地区繁荣起来。南宋时期,人口大南迁带来了中原的技术和人才,朝廷积极推广农耕,催生了《耕织图》的创作需求。地利即京畿郊县於潜优势突出。拥有两千多年建县史的於潜,气候适宜,位于天目山和天目溪之间,是南宋京城的畿县之一。这里不仅是稻作和养蚕技术的前沿,还通过水路向京都提供粮食和丝绸等物资,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为《耕织图》提供了理想的创作环境。人和即诗画县令楼璹情系耕织。作为出身于宁波名门“四明楼氏”的县令,楼璹自幼受家庭文化熏陶,擅长诗画。他在於潜任上,既遵循朝廷的农桑政策,又深入民间了解农民的生活与劳作,最终绘成了这样一部开创性的农业科普画册。


而对于传统耕织文化如何转化为现代文明建设,臧军教授也以一位地方文化工作者的身份给出了他的答案——“活态传承”“把图画在大地上”。他指出,要使《耕织图》这一农耕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焕发新的生机,必须将《耕织图》的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进行有机融合。通过采用年轻人喜爱的数字化手段,例如农耕主题手游、网络文学等等,来开发和推广相关产业,促进传统文化、现代科技与乡村旅游的合作共赢。

在臧军教授生动有趣的报告后,我院学生就《耕织图》人伦情感与现代文明的工具理性之间的协调关系、《耕织图》为何而作等问题,关于学生们的提问,臧军教授也耐心倾听,并一一细节做了解答。


最后,主持人周保欣教授总结道,中国真正的现代化必定是包含乡土文明的传承与乡村的现代化转型。回归自然、顺应天地四时的节奏是可以达到治愈心灵、实现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相信本次讲座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推动传统农耕文化在当代境遇下的活态传承与建设。在热烈地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下一篇:陆建德研究员应邀到我院讲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