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风萧瑟,树叶渐黄,11月19号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第三十五期“思齐”悦读会在人文与传播学院楼问津书院如期举行,此次读书会由姚晓萍老师主讲,党委副书记袁慧兰老师主持,刘财国老师以及来自全校五十多位同学参加。

悦读会伊始,姚老师通过分享她和小说《素食者》的初遇以及阅读韩国文学的经历引入主题。这部作品读起来不是那么岁月静好,相反非常沉重,充满了暴力、恐惧、绝望,甚至挑战读者的伦理底线,比如有人读完有强烈的“不适感”,姚老师认为这恰恰体现了文学直击人心的力量,那种“不适感”正是有力量的文字撞击灵魂的声音,小说展现出的那些幽暗之处也是不能忽视的存在。

姚老师从小说的多重视角、多重主题和多重意象三个方面与同学们解读了《素食者》,并在每一部分中间穿插与同学们的对话和交流。首先是多重视角的叙述,通过英惠丈夫、姐夫和姐姐三个不同的视角对《素食者》进行分析。在丈夫的眼中,英惠的选择是对家庭和婚姻的背叛。他无法理解她为何突然选择拒绝肉食,甚至通过暴力和控制手段,试图逼迫她恢复“正常”。这段叙述不仅揭示了传统婚姻中的男权压迫,也表达了社会对个体差异的无法容忍。英惠姐夫的视角则更加复杂。他是唯一一个没有阻止英惠吃素的人,也是在英惠割腕后第一个冲上前急救的家人,但他通过英惠身体所进行的惊世骇俗的艺术创作实际上也成为对其实施的物化和侵害。通过这个人物,韩江揭示了艺术与欲望、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而在姐姐的叙述中,姐妹俩童年时期一起经受的那些恐惧、挣扎慢慢浮出水面。姐姐眼中的妹妹是一个在成长中经受痛苦、被丈夫蔑视、不被原谅的角色,她成为以变成植物换取极小自由的自我牺牲者。但是小说没有把姐姐塑造成“圣母心态”式的人物,她无法面对丈夫和妹妹的丑闻,正是对这份痛苦的回望,让姐姐开始审视自己的家庭与婚姻,妹妹想要摆脱的原来同样也是她一直在承受的。
对此,23数字财经新闻的胡欣彤同学说:“《素食者》的多视角叙述非常自如且顺滑,而且视角切换不突兀,给读者以自然、惊艳的阅读感受。”
紧接着姚老师从多重主题的角度进一步深入对《素食者》的分析,在讨论的过程中,姚老师提到同为女性题材的小说《82年生的金智英》,它与《素食者》有相似的地方,但又各有特异之处。 “反思人类的暴力性、人性的脆弱性”是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韩江有关暴力的持续不断的创作的最具特殊性在于,她不仅关怀着来自国家、社会这些宏大存在的暴力,也描绘了存在于原子单位的家庭里的暴力。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或是兄弟姊妹之间都存在这样的暴力,它微弱得会被日常生活忽视、但又巨大到足以压垮许多活生生的人。另外,姚老师还借福柯著作《疯癫与文明》中的理论解读《素食者》关于“疯狂与理性”的思考。福柯曾经指出,环境在确认“疯癫”这个问题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幸福是自然和理性的一部分,是被某种既定框架所决定的,所以福柯认为,恰恰是理性的“文明”才让“疯癫”合理化,它正在使现代人一步步丧失敏锐的感受力。在小说中,英惠选择不吃肉对她个人并非不幸,但她通过这个行为跳出了整个既定社会秩序的框架,她就成了某种不幸的象征,为了让她恢复所谓的幸福,她必须吃肉。对《简爱》中的“阁楼上的疯女人”所作的部分研究也是同理。
而后,姚老师将话筒递给了在场的同学们,针对《素食者》的主题大家一同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张梅霞谈及对英惠形象的思考:“英惠体现了女性挣脱牢笼的勇敢,她在反抗、觉醒中得到了自己的解放。英惠在医院里的‘极端’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社会中男权至上的一种无意识抗争。”

23网新1班的冯叶浩从小说封面设计的色彩对比入题:“《素食者》以绿色作为封面,主人公在中间呈一抹纯白,或许也暗示着英惠想要走向大自然的怀抱,回归人的本真。”

24文学3班林贤梓则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我从这本书中看到了人在社会的孤独,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的艰难,但是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何在?它彰显了诺贝尔先生设置文学奖时‘追求理想主义’的初衷了吗?值得更加深入的探讨。”

对此,24文学C3班贺馨逸的理解是:“英惠最终为何期望变成一棵树,是因为她面对丈夫和父亲时选择沉默就像这棵树一样,同时她也不想变成像父亲一样的施暴者。”

最后,姚老师与我们一同探讨了小说的多重意象。“花”是这本书中最为突出的意象之一,花不用受人类那样的束缚,英惠在身体被画上花之后不再做噩梦了,这对她来讲似乎是一种解脱。在韩江的笔下,女性通过身体的变化来表达一种新的存在方式,摆脱社会强加的性别角色和身份认同,转而走向一种更加自然、柔和却顽强的生命形态。此外“肉”也是一个重要意象,英惠拒绝吃肉正是拒绝融入弱肉强食的丛林秩序,作家本人也曾谈到:“吃肉象征了人类的暴力本性,世界的暴力本性,英惠为了避免暴力,开始拒绝吃肉。”姚老师还运用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来分析英惠姐夫的“摄影机”意象,摄影机里的景观如同洞穴里囚徒看到的影子,他们以为那就是真实的世界,姐夫也把诞生在摄影机镜头中的世界视作期待中的真实世界,韩江借姐夫这个角色也刻画了无法融入社会的逃避者形象。
24新传2班的诸葛张瑞分享道:“鸟和飞蛾这两个意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惠姐姐曾经回忆丈夫喜欢拍摄有翅膀的生物,翅膀代表着挣脱现实、走向自由的努力,我认为在这里鸟和飞蛾象征的是对自由的追求。”

24文学2的沈雅雯说:“书中英惠咬指甲和照镜子的画面让她印象深刻,她认为照镜子是英惠对自己的认识。”

24文学3班的方轩怡同学也谈了对小说中姐姐形象的思考:“英惠的姐姐是在韩国社会下受社会秩序束缚的代表,面对家暴的父亲,出轨的丈夫,疯了的妹妹,年幼的儿子,她只能默默忍受,继续履行所谓的妻子义务。这一人物形象,不仅仅是传统秩序的被荼毒者,也是这个不平等社会关系的维护者。”

最后姚老师以本次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作为结束语,作家用她那克制、安静而又不失诗意与想象的语言,勇敢地描绘出了这个世界中所存在的伤痛与绝境,在这些痛苦与挣扎的世界中,她的文字直达人类的本质。今天我们对现代社会的诸多病症有很多无奈,爱或许可以作为一味解药,在这部小说里,如果英惠的父亲有爱,可能不会有对家庭的暴力和控制,如果英惠的丈夫有爱,可能不会有对妻子的冷漠和放弃,等等。爱也意味着尊重,尊重每个人成为自己。
袁慧兰老师对本次读书会活动进行了总结:“《素食者》不同于中国文学的典雅,体现出强有力的现代性色彩,主人公英惠承受了很多,她的形象也象征了很多东西。”

“充满诗意的散文,直面历史的创伤,揭露人类生命的脆弱”。在师生的精彩交流中,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

初审:刘财国/终审:袁慧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