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学院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4月23日,第二十九个世界读书日,微风徐徐,阳光明媚。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第三十期“思齐”悦读会在学院楼问津书院隆重举行。此次读书会由人文学院荆亚平教授主讲,党委副书记袁慧兰主持,辅导员刘财国以及来自全校八十多位同学参加。

本次的选读书目是齐邦媛的《巨流河》,袁慧兰老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齐邦媛先生的生平。齐邦媛,1924年2月19日出生于辽宁铁岭,2024年3月28日逝世于台湾。从巨流河到哑口海,历经百年沧桑巨变,这是齐邦媛一生的时空变迁,也是她和父亲齐世英两代人的生命历程。这部齐邦媛八十岁才开始撰写的回忆录,以女性的视角回顾现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的同时,也抒发了对人世浮沉的个人感怀。文字平实深情、直击人心,著名海外汉学家王德威评价该书: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讲座伊始,荆亚平老师首先从齐邦媛先生的生命两端说起,生命之初,救治她的乡村医生为其取名“邦媛”,出于《诗经·君子偕老》,“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邦之媛,也是国之士,因此,荆老师提到生前的齐邦媛与叶嘉莹一样,都是当世中国最后的“穿裙子的先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齐邦媛曾叮嘱我们:“我很爱大家,如果我走了,希望大家安安静静高高兴兴纪念。”当“思齐”悦读会遇上第二十九个世界读书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就让我们共同阅读《巨流河》,以此“安安静静高高兴兴”地纪念齐邦媛先生。

齐邦媛曾说,巨流河和哑口海,存在于她生命的两端,既是真实也是象征。荆亚平老师为我们展示了航拍之下,在崇山峻岭间蜿蜒曲折的巨流河和汇成一泓湾流,让汹涌海浪声消音灭的哑口海。从巨流河到哑口海——整整一个世纪,不仅见证了我们民族经受的巨变与苦难,也标记了个人的似水年华。它如此独特,既饱含悲伤,也带来很多愉悦时刻。齐邦媛以80岁的高龄开始动手记录这段历史,六年始成,台湾作家简媜这样评价《巨流河》的问世:“一出手,山河震动”。

荆老师分享了她三读《巨流河》的感受,将齐邦媛从巨流河到哑口海的这段人生之旅概括为“苦难之旅,惆怅之旅,朝圣之旅”,因而提出了从家国风云、女性成长、文学追寻三个层面来进入对《巨流河》的解读。为了让大家更真切地感知书中所呈现的时代风云,荆老师首先推荐了一部讲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故事的台湾纪录片《冲天》,以及由白先勇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一把青》,希望大家能通过影视剧了解《巨流河》中最令人唏嘘不已的张大飞与齐邦媛的至诚情谊。荆老师还引导大家注意《巨流河》的写作动机,齐邦媛之所以决意要在八十岁以后写出《巨流河》,是因为她认识到“二十世纪,是埋藏巨大悲伤的世纪。”她不甘于人们面对这段历史的时候“生者不言,死者默默”的情形,她要记录这一段血泪流离的民族苦难,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巨流河》的写作离不开齐邦媛父亲齐世英的口述记录,荆老师从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以及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妮·埃尔诺两位女作家,谈到了口述史和非虚构写作的重要性。并推荐了近些年来国内非虚构写作的优秀作品,如野夫(《江上的母亲》)、万方《你和我》、杨苡《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巨流河是一道记录着家国历史的血泪伤疤,哑口海又隐藏了无数经历现代中国的转折和剧烈历史嬗变的亲历者的憾恨,但是齐邦媛从女性体验出发,将历史的风云与个人际遇经纬交织,呈现出了不一样的历史讲述方式。荆老师推荐同学们可以将《巨流河》与岳南的《南渡北归》,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对读,将会对《巨流河》的“独特”更有体会。

家国风云之外,齐邦媛也写出了女性艰难跨越的人生“巨流河”,荆老师认为,女性读者对此感受会尤为强烈。因为《巨流河》同时记录了齐邦媛献身学术的挫折、勇气与坚守。“齐邦媛居然两次用‘离家的罪恶感’来形容自己中年之后异域求学的惶恐不安,毋庸置疑,这是女人一生艰难跨越的‘巨流河’。那个她最深爱敬服,曾经留学西方、思想现代的父亲,也断然以妻职母职之故,硬生生切断女儿醉心的学术梦。”荆亚平老师以书中写到的诸多情节与同学们分享了齐邦媛先生一生攀登“知识的天梯”的曲折和艰难。

即便如此,齐邦媛从未中断对文学的痴情与热爱,她以坚忍潜藏,坚持对诗的真理的不懈追寻。《巨流河》因此又是一部诗歌赏析之书,齐邦媛有极深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同时又热爱西方诗歌,她对很多诗歌的解读,有着与教科书不同的独到精湛之处,因此,阅读《巨流河》,能激发读者重燃对于诗歌的热情。


荆老师还从人格与文风来概括《巨流河》带给我们的感动:齐邦媛先生的文字始终充溢着一种温和洁净的高贵气质。这种温和洁净体现在书中写到的很多人身上,有父亲、恋人、也有无数师长。因为温和,所以沉静。面对时代的震荡,齐邦媛在颠沛流离岁月中,以诗来慰藉灵魂;在躲避政治纷乱的特殊年代,以孤独读书自我修行。这样应对世事的方式,源于齐邦媛生命里对“温和”“洁净的人格坚守,离不开其父亲、母亲的生命教育,更离不开诸如朱光潜、钱穆等多位师长的精神传承和影响。荆老师由此推荐大家阅读汉娜·阿伦特的《黑暗时代的人们》。温和洁净的生命基调使得齐邦媛的写作态度是非常客观的,并因为客观而文风平实,自成哀而不伤、深沉内敛的写作风格,这大概正是她所说的“潭深无波”(Still water runs deep)。

在成为老师后,齐邦媛薪火相传,也将自己收获的这种温和洁净,传递给了接受过她教导的每一个学生。她热爱这一份传递精神力量的事业,深情地称许学生为“心灵的后裔”。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齐邦媛先生影响了无数的学人后辈,是一个真正的精神和知识的摆渡人。

讲座最后,荆亚平老师为大家展示了齐邦媛先生去世前对所有读者的临别赠言,并邀请大家齐声诵读

“我希望中国的读书人,无论你读什么,能早日养成自己的兴趣,一生内心有些倚靠,日久产生沉稳的判断力。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这么复杂,环环相扣的历史,再也不要用激情决定国家及个人的命运,我还盼望年轻人能培养一个宽容、悲悯的胸怀。”

随后,大家进行了积极交流,纷纷参与讨论环节。

21文学2班的张子晰同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比较触动的点是书中关于地点的叙述,比如从辽河到哑口海,在梅山讲到的关于苏轼的词,这让我想到了文学和地理的关系。文学地理学中有关于恋地情节,以及许多古代世人在游历中诞生了许多个人感悟;第二点是关于齐邦媛的个人阅读史问题。她认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眼泪。”

21文学4班的余梓涵同学也发表了意见:“齐邦媛在最深的爱意中长大成人,最令我触动的是她碰到张大飞的那一段,从她个人视角变为上帝视角,如此悲伤。”

最后,袁慧兰老师也分享了她的读书感受,这本书满蕴着深深的感动与感怀,有很多细节读完潸然泪下,在那灾难重重的国破山河的岁月里,一代代知识分子为抗日,为救国,为教育而不屈奋斗,展现出了中国人的骨气与生命韧性。在今天和平年代,我们更应不忘历史,厚植家国情怀,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


初审 刘财国/终审 袁慧兰



上一篇:浙江大学方一新教授来学院作学术讲座

下一篇:“‘第二个结合’下的道家哲学新开展”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