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学院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残酷但幸运,悲凉但温情,荒诞但合理,复杂的因素编织起福贵的一生。但人生无法用简短的字句说尽道明,在一次次死亡的刺痛下,我们缓缓走进福贵的世界。926日下午,浙江财经大学第二十五期心理“悦”读会在问津书院举行。本次读书会由文学作家黄咏梅教授主讲,张梅霞老师主持,辅导员刘财国老师以及八十余位同学参加。伴着《老黑奴》低沉的旋律,跟随黄老师的脚步,满堂学子一起走近余华、走进《活着》。

 要想读懂一本书,需从作者读起,黄咏梅老师以《活着》的作者余华作为此次读书会的切入点。黄老师谈到,余华写《活着》时大约是在而立之年,人到而立已然体验了世态炎凉,历经了岁月的沉淀,但同时也还带着几分对未来的憧憬,或许正是在这样一个特别的年纪,余华才能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倾注于福贵,写下这般深刻的文字。

 众所周知,余华以及其代表作之一的《活着》一直以来都保有较高的讨论度,对此,黄老师也想听听年轻一代的声音,于是她抛出了问题:用几个词形容读到《活着》的第一感受?思考片刻后同学们踊跃发言,或感惨烈或谈悲怆或觉平静或议荒诞,更有同学言简意赅地指出:他眼中的福贵好像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听此发言仿佛能感受到福贵纯粹又别有意味的人生。一个个精彩的回答既展示了同学们对《活着》的独到见解,更是将本次读书会的氛围推向了高潮。

紧接着,黄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初读《活着》,荒诞悲痛直击心灵,但是经过数次的品读,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又从福贵悲惨的经历中读出了新的感动与启迪。

                                           

                  

 之后,黄咏梅老师从死亡与活着、历史与个人、亲情与苦难、倾听与讲述四个维度正式展开了她对《活着》的解读。

 在死亡与活着的角度中,生与死就像地球的两极,看似对立实则统一。《活着》一书共描述了七次死亡,在那个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中,在血缘和地缘的影响下,身边亲友的相继离去对福贵来说是一次又一次致命的打击,但在这样的情况下福贵活着、见证着,这种通过书写死亡来展现活着的方式无疑让生与死的命题更加具有分量。

 谈及历史与个人这个新颖的视角,提起的小说之荒诞许是因为读者站在当下的时代去看福贵的一生,然从历史的大背景出发去看《活着》,由解放战争到土地改革,大炼钢铁到文化大革命再到新中国的成立,小说中所有重大的历史风云都直接转化为影响福贵生活、命运的具体现实,这样一来许多看来荒诞的情节在时代的解释下也变得合理了起来。


 除此之外亲情与苦难倾听与讲述也是黄老师抛出的解读《活着》的有关导线。余华老师擅长于将含蓄内敛的中国式亲情描绘地细腻感人,擅长于在人物的一举一动间添入亲情的温暖,这种温情也在无形之中激发了被苦难包围的福贵对活着的热爱。与此同时,跳出福贵的一生,小说由一位下乡为收集民歌的文化员起始,他作为倾听者的同时也成了福贵故事的叙述者。可是这个“我”没有直接的讲述,而是让福贵成为了小说的二级叙述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娓娓道来,构成了小说温暖的底色,渐渐化开读者的心。



 听完黄咏梅老师对这四个维度的解读,同学们百感交集,接二连三地拿起话筒与黄老师展开了面对面的交流。其中一位同学对于“苦难”的认识深刻独到,他直言道:“苦难本身不值得歌颂但是生活常有苦难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避免苦难的发生基于此或许我们应该具备面对乃至承受苦难的能力。”这一具有辩证性的发言霎时赢得满堂喝彩。



 活动的最后,黄咏梅老师回归当下,她希望《活着》不止停留在书中描述的那个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鲜活的个体,在物质等各方面条件富裕的当下,我们仍在追寻活着的意义生的终点不过一场死亡但我们要努力活着让这个过程生出美好


上一篇:曹霞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做学术讲座

下一篇:王云路教授应邀到我院讲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