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学院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千古大运河,多少兴衰事。为了追寻京杭大运河的辉煌历史,感受大运河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在大运河成功申遗之际,2014年7月3日,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暑期社会实践代表队赶赴杭州段大运河,在拱宸桥边开展了以“悠悠古情,运河循迹”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希望通过对运河以及运河周边博物馆的考察,对当地居民的采访,深入了解大运河文化,吸收并推广运河文化。

   “吴沟隋渎元河三朝伟构,一水五江六省千里通衢”, 运河文化广场牌楼上的一幅对联,说尽京杭大运河历史和作用。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其他世界遗产不同,很多文化遗产只是遗产,而大运河却是活着的文化。运河到现在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代表队从武林门码头出发,乘坐水上巴士游览大运河,亲身感受运河风采。沿岸杨柳风帘翠幕,白墙黑瓦静矗河边。水波荡漾之间仿佛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回眸。这一条流淌了千年的人工河,至今还在哺育沿河居民、发挥水运功能。历史感和时代感的交错,更让人惊叹运河的魅力。

    随后团队成员来到拱宸桥边,向运河边的游客发放问卷,搜集关于群众对运河认识情况的信息。同学们还选取采访了许多典型的杭州老市民,聆听运河几十年来的变迁以及当地居民对运河申遗成功的看法。当地居民们表示,水质的改善是大家近年来感受到的最大变化。运河申遗成功值得庆祝,运河的发展越来越好是申遗成功后最大的心愿。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中国刀剑剪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等运河边的博物馆,是水上的运河文化在岸边的呈现。这些博物馆一方面是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和展现运河自然特性、人文精华等各个方面的大型博物馆,另一方面又是运河文物、文献资料等的征集、收藏中心和运河文化的研究和展示中心。代表队游览了博物馆各馆,亲身体会运河带给我们的历史故事。探索运河文化孕育下的民间艺术发展。在大运河博物馆里,同学们特别采访到了驻扎在博物馆中挥毫泼墨的“画说杭州第一人”——民俗画家吴理人老师。吴老师的画作生动地展示了老杭州历史,吴老师的讲解让大家对运河文化有了更贴切的认识。“2000年前,因工厂很多,脏乱差臭问题突出,现在也慢慢有所改善,适应了现代人的生活。大运河已经改变了很多,从破败转型到现在的发达······”说去运河的过去,吴老师感触颇深。谈到经常来博物馆参观的人群,老先生笑言有“三多”:大学生多、外来务工人员多、老人小孩多,并说如果什么时候来的中国老板多了,那中国文化的发展是真的有希望了。谈到运河申遗的影响,吴理人老师说来参观的人数有了明显增加,大学生群体最为明显。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运河的变化和改造,也对运河的历史知识更感兴趣。而关于对运河未来的期许,吴老师寄语:“现代建筑少一点,古典气息浓一点,古色古香的建筑理应保留。新的希望在年轻人的身上,你们年轻人要多发扬运河文化。政府应该突出它的作用,建设并宣传博物馆,让参观的人能有所增加。带着所有杭州人乃至浙江人的祝愿和努力,京杭大运河变得越来越好!”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运河流万古,文化传千年。在大运河这部流动的历史里,我们读到了很多历史的沧桑和感悟,也领略到了运河不腐的活力和长久的奉献。溯回流动的历史,循迹活力的运河。运河的文化和精神,需要大家的传播和推广。而如何持续传承运河历史,发挥现代作用,平衡文化保护和经济开发,是后运河申遗时代更加需要考虑的问题。

                                                          文:周盾

 

    (参观运河博物馆)

  

    (采访游客)

   

     (采访民俗专家吴俚人)

   

    (与运河原住民交流)

   

上一篇:我院师生参加第十二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

下一篇:心理简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