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2009 年 5 月 4 日 第 6 期 时事报告杂志社编印

教学重点专题教师参阅资料之五:

2008 年是两岸关系的转折年,用两句话概括:一是台海局势发生重大积极变化,二是两岸关系迎来难得发展机遇。对于当前的两岸关系,也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两岸双方初步形成良性互动态势,二是两岸关系开始步入和平发展轨道。根据《2009 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关于“巩固和强化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势头,努力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的要求,我们特邀请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战略中心副主任陈向阳博士,就大家关心的“两岸关系的现状究竟是怎样的、三通之后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两岸经济与文化等领域如何进行交流”等问题分 10 个方面进行了深刻阐述。

两岸关系迈进和平发展新时代

- -

两岸关系迈进和平发展新时期

2008 年 3 月 22 日,顽固坚持“台独”路线、腐败无能、不得人心的民进党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遭到惨败,国民党重新夺回执政权,两岸人民的反“台独”斗争取得重大进展。马英九随后于 5月 20 日就任台湾地区新领导人,两岸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5·20”近一年来,台海两岸抓住机遇互释善意,两岸经贸合作与文教交流蓬勃开展,两岸关系大幅跃进,呈现和平发展的崭新气象。

拨云见日,峰回路转

2008 年 4 月 29 日,面对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之后的新形势,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一行时强调指出:“对于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今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只要双方以两岸同胞福祉为念、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为重,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5 月 20 日,台湾地区当选领导人马英九发表就职演说,对胡总书记上述讲话予以积极回应,并就大陆四川不幸发生的“5·12”大地震表达了善意。马英九在就职演说中强调“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应各尽所能,齐头并进”,呼吁两岸“和解休兵”,重申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尽量恢复两岸协商,认为“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全面正常化”是“两岸走向双赢的起点”,宣称将以最符合台湾主流民意的“不统、不独、不武”理念,维持台湾海峡现状,期盼“海峡两岸能抓住当前难得的历史机遇,共同开启和平共荣的历史新页”。

马英九在就职演说中重新肯定了作为两岸良性互动政治基础的“九二共识”,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堪称对民进党否认“九二共识”、倒行逆施、推行“台独”路线的拨乱反正。1992 年 11 月 16日,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正式致函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表示,“贵会代表建议在相互谅解的前提下,采用贵我两会各自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并提出了具体表述内容,其中明确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我会充分尊重并接受贵会的建议”。“现将我会拟作口头表述的要点函告贵会: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本此精神,对两岸公证书使用(或其他商谈事务)加以妥善解决”。12 月 3 日,海基会回函海协会,对达成共识未表示异议,这便是“九二共识”的来历。正是基于“九二共识”,双方妥善处理两岸间涉及民众权益的事务,开展两会的事务性商谈,并得以于 1993 年在新加坡成功举行了“汪辜会谈”,签下了一系列两岸交流与合作的协议。

天涯咫尺,处处通途

2008 年 6 月 11 日至 14 日,应大陆海协会邀请,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率团访问北京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江丙坤举行了会谈。这是两会领导人 10 年来的首次会谈,标志着中断 9 年的两会制度化协商正式恢复。双方就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两项议题达成了协议,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首发团于 7 月 4 日正式启动。

2008 年 11 月 3 日至 7 日,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率海协会协商代表团对台湾展开了历史性的访问。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于11 月 4 日下午在台北签署了《海峡两岸空运协议》、

□ 陈向阳

《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和《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等 4 项协议,宣告两岸同胞盼望已久的两岸直接通航、通邮变成现实。

根据《海峡两岸空运协议》及其附件,双方同意开通台湾海峡北线空中双向直达航路,并建立两岸空(航)管部门的直接交接程序,同意继续磋商开通台湾海峡南线空中直达航路及其他更便捷的航路。两岸资本在两岸登记注册的航空公司,经许可后可从事两岸间航空客货运输业务。在客运包机方面,两岸在原有周末包机的基础上,增加包机航点、班次,调整为客运包机常态化安排。大陆方面同意在现有北京、上海(浦东)、广州、厦门、南京 5 个周末包机航点的基础上,开放成都、重庆、杭州、大连、桂林、深圳、武汉、福州、青岛、长沙、海口、昆明、西安、沈阳、天津、郑州等 16 个航点作为客运包机航点。台湾方面同意将已开放的桃园、高雄小港、台中清泉岗、台北松山、澎湖马公、花莲、金门、台东等8个航点作为客运包机航点。双方每周 7 天共飞不超过 108 个往返班次,每方各飞不超过 54 个往返班次。今后将视市场需求适时增减班次。在货运包机方面,双方同意开通两岸货运直航包机,运载两岸货物。大陆方面同意开放上海(浦东)、广州,台湾方面同意开放桃园、高雄小港作为货运包机航点。双方每月共飞 60 个往返班次,每方 30 个往返班次。根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及其附件,双方同意相互开放主要对外开放港口作为直航港口,两岸资本并在两岸登记的船舶,经许可后可以从事两岸间客货直接运输。大陆方面现阶段开放上海、宁波、秦皇岛、厦门等 63 个港口,台湾方面开放基隆(含台北)、高雄(含安平)、台中、花莲等 11 个港口。根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双方同意开办两岸直接平常和挂号函件(包括信函、明信片、邮简、印刷品、新闻纸、杂志、盲人文件)、小包、包裹、特快专递(快捷邮件)、邮政汇兑等业务,并加强其他邮政业务合作。协议分别确定了两岸邮件封发局。大陆方面邮件封发局为北京、上海、广州、福州、厦门、西安、南京、成都;台湾方面邮件封发局为台北、高雄、基隆、金门、马祖。双方可视需要,增加或调整邮件封发局,并由增加或调整一方通知对方。双方同意通过空运或海运直航方式将邮件总包运送至对方邮件处理中心,并同意建立邮政业务账务处理直接结算关系。根据《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双方同意相互通报涉及两岸贸易的食品安全信息,并就涉及影响两岸民众健康的重大食品安全信息及突发事件,进行即时沟通,提供完整信息。

2008 年 12 月 15 日堪称中华民族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两岸“大三通”正式启动:上海飞行情报区与台北飞行情报区完成历史性的直接交接,两岸空运直航由此启动,台湾媒体早就提出的“两岸一日生活圈”概念成为现实;两岸间的海上直接运输投入营运,大陆 63 个港口与台湾 11 个港口间构建起一条繁忙的“黄金海路”;一条联结两岸的“心路”如彩虹般跨越海峡,两岸全面直接通邮成为现实。

2009 年 4 月 26 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南京紫金山庄举行两会恢复协商以来的第三次会谈。双方签署了《海峡两岸空运补充协议》、《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等 3 项协议。根据 3 项协议内容,双方同意将两岸常态化包机转换为空中定期航班,实现两岸航空运输业务正常化;加强两岸金融领域广泛合作,相互协助履行金融监管与货币管理职责,共同维护金融稳定;在民事、刑事领域开展互助,采取措施共同打击双方均认为涉嫌犯罪的行为双方还一致认为,应秉持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原则,积极鼓励并推动大陆企业赴台考察、投资。

两岸“大三通”给双方带来可观效益。两岸空运直航后,北京至台北、上海至台北的单程飞行距离将分别缩短 1100 公里和 1000 公里,约可节省航时 1 小时 20 分钟,以空中客车 330 机型为例,单程可节约航油约 8 吨。这对两岸民航业者和往来两岸的旅客而言,无疑是一个双赢的利好。关于海运直航效益,以两岸年贸易额 1000 亿美元、年运输量 7000 万吨计算,直航后每年可减少运时 11 万小时,降低运费逾 1 亿美元。在直接通邮方面,两岸将通过空运或海运直航方式将邮件总包送至对方邮件处理中心,这将使相关资费降低,并大大提高寄递时效。两岸“大三通”对两岸同胞有利,对台湾同胞尤其有利,面对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两岸携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重要而迫切,“三通”犹似“三箭齐发”,势必产生显著的积极作用。两岸基本实现直接“三通”在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极大地加深了两岸同胞的日常联系,为进一步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和平发展,共创双赢

2008 年 12 月 31 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30 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发表题为“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讲话,结合历史、现实与未来,对两岸关系进行了深刻精辟的论述,从政治、经济、文化、人员往来、外交、军事六大方面勾勒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完整架构,具有长远指导意义,值得深入学习领会。

胡总书记对《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30 年来两岸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指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胡总书记揭示了两岸关系的要害,指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实现祖国统一,目的是维护和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追求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胡总书记强调了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性,指出:“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也符合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胡总书记还进一步明确指出了当前与今后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大着力点:

一是在政治上“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核心利益。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胡总书记对台湾问题的历史来由与本质属性作了明确界定:“1949 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 40 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两岸在事关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就有了构筑政治互信的基石,什么事情都好商量。简言之,“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前提与出发点,维护两岸“法理统一”、反对“法理台独”应该成为两岸同胞的政治共识。

二是在经济上“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两岸同胞要开展经济大合作,扩大两岸直接“三通”,厚植共同利益,形成紧密联系,实现互利双赢。胡总书记还进一步指出,两岸可以为此签订“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以最大限度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经济合作是两岸关系的“经济基础”,也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两岸应超越政治羁绊、拓展经济务实合作、携手发展繁荣、“一起赚世界的钱”。关于台湾与亚太特别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台湾方面对此颇为关心甚至相当焦虑,担心自己被边缘化,无法参与方兴未艾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如“10+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3”(东盟与中日韩)、“10+6”(东亚首脑会议 EAS;即东盟与中、日、韩、澳、新、印),对此,胡总书记讲话充分展现了大陆方面的灵活性,表示可以“探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同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相衔接的可行途径”。

三是在文化上“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胡总书记强调“台湾同胞爱乡爱土的台湾意识不等于‘台独’意识”,提出尤其要加强两岸青少年交流,不断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蓬勃活力。表示大陆将

继续采取积极措施,包括愿意协商“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推动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迈上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的新台阶。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的共同价值取向与共有“精神家园”,也是反对“文化台独”、遏制所谓“台湾主体意识”膨胀泛滥的有力武器,应通过扩大两岸文化交流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归宿与“中国人”身份的认同感,有效压缩“台独”意识形态,并共同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四是在人员往来上“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两岸各界及其代表性人士要扩大交流,加强善意沟通,增进相互了解。胡总书记还充分展现了大陆的宽广胸怀与宽容大度,指出“对于那些曾经主张过、从事过、追随过‘台独’的人,我们也热诚欢迎他们回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上来”。即使是仍然坚持所谓“台独党纲”、作为大陆反“台独”斗争主要对手的民进党,胡总书记也展示了“向前看”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的高姿态,郑重表示“希望民进党认清时势,停止‘台独’分裂活动,不要再与全民族的共同意愿背道而驰。只要民进党改变‘台独’分裂立场,我们愿意作出正面回应”。胡总书记这一讲话体现了祖国大陆对台湾同胞的博大胸襟,以及最大限度地扩大统一战线、孤立极少数“台独”顽固派的战略考量。

五是在国际事务上“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胡总书记诚挚地表示,大陆驻外使领馆要加强同台湾同胞的联系,诚心诚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关于台湾同胞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胡总书记提出:“两岸在涉外事务中避免不必要的内耗,有利于增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对于台湾同外国开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往来的前景,可以视需要进一步协商。对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两岸务实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胡总书记还强调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是中国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干涉。”这表明了大陆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反对将台湾问题“国际化”的一贯立场,体现了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六是在军事安全上“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为有利于两岸协商谈判、对彼此往来作出安排,两岸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为有利于稳定台海局势,减轻军事安全顾虑,两岸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胡总书记并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两岸政治关系与台海军事安全是两岸关系中最敏感、也是最棘手的问题,胡总书记讲话对此提出了上述正式主张,为探讨两岸各自定位、进一步降低台海军事紧张气氛指明了方向。大陆在不放松反“台独”军事斗争准备、继续强化反“台独”军事威慑能力、特别是有效遏止与遏阻外部势力军事干预台湾问题的同时,也愿意就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增加沟通、防止误判、增强危机管理等与台湾方面开展交流。

最后,胡总书记在讲话中向广大台湾同胞阐述了两岸关系的大势所趋与光明前景:“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台湾的前途系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系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台湾同胞将同大陆同胞一道,共享一个伟大国家的尊严和荣耀,以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胡总书记还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中国的统一,不会损害任何国家的利益,只会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繁荣稳定,只会有利于中国人民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胡总书记这篇划时代的对台重要讲话,必将指引两岸关系不断和平发展、日益相互交融,对开创大陆对台工作崭新局面、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促进作用。

共同繁荣,增进了解

台湾不愧为祖国的宝岛,风光秀美、物产丰富、人文独特,是大陆同胞向往已久的旅游胜地。

2008 年 7 月 18 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在 13个省(市)开始实施,实现了两岸双向旅游往来,促进了两岸旅游业的共同繁荣,增进了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和感情融合,推动了两岸关系朝着和睦、和谐、和平的方向发展。2009 年 1 月 9 日,为进一步方便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经协商,一致同意:将大陆赴台旅游团人数下限由“10 人以上”改为“5 人以上”,将旅游团在台停留时间由“不超过 10 天”改为“不超过 15 天”。2009 年 1 月 20 日,大陆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宣布了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第二批开放区域,包括河北省、山西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四川省、贵州省共 12 个省(区),从而使开展赴台旅游的大陆省(市)达到了 25 个,组团社由 33 家增加到 146 家。为保障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质量和市场秩序,国家旅游局在《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制订并颁布了《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旅游注意事项》、《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旅游领队管理办法》和《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旅游团名单表管理办法》等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施管理办法,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大陆还与台湾旅游业界共同建立了质量监管和应急处理机制,以保障赴台旅游市场秩序,应对和处理赴台旅游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突发事件。

在海协会、海基会两会与两岸旅游业者的共同努力与大力促进下,大陆居民赴台不断升温,日益火爆。国务院台办发言人表示,自 2008 年 7 月实现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至今年 4 月 16 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累计已超过 20 万人次,其中仅今年 1至 3 月就累计超过 8 万人次,3 月后每天实际赴台旅游人数已近 1500 人次。大陆居民赴台游日益兴旺对备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台湾可谓雪中送炭,台湾旅游业在大陆游客的帮助下得以在经济衰退中“一枝独秀”。以安利中国公司组织营销精英乘邮轮赴台开会旅游为例,1.2 万人即可创造 6 亿元新台币的商机。

台湾具有一大批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其中“热门景点”包括:台湾“圣山”玉山、台北 101 大楼、日月潭、太鲁阁、阿里山、安葬“两蒋”陵寝的大溪慈湖、台北西门町、高雄爱河等。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除观赏无限风光外,也少不了采购各种台湾特产,如台中太阳饼、冻顶乌龙茶、鹿港手工木屐、台南大湾花生糖、澎湖顶级干贝酱、嘉义蒜头饼等。在台湾众多的风景名胜与地域风光中,台北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尤为精彩。台北地狭人稠,面积近 300 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一万人,有林立的高楼和 5 万余家大大小小的商店。台北是台湾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在台北重庆南路和周边地带分布着台湾当局主要办公场所。台北在某种意义上是最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城市,市区几条东西向的大道从北往南,依次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命名,此外还有“四维”、“八德”之类出自“四书五经”的路名。蒋介石退踞台湾后,下令把台北的街道以大陆地名重新命名,如广州街、天津路、青岛路等,而且基本按照在中国版图的方位排列。台北市区残存的老城门,山脊飞檐、琉璃瓦顶的“台北中山纪念馆”、圆山饭店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神似北京天坛的“中正纪念堂”,无不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台北的“传统韵味”还体现在满街的繁体字招牌、书店里摆满的文化典籍和商店里售卖的文房四宝,其中仅重庆南路一段不到 1 公里的路上便集中了几十家书店,书店里最多的是文化、文学类的书籍,有关经史子集、唐诗宋词元曲的书籍一应俱全。除了浓郁的传统韵味台北也是时尚之地,既有世界第一高楼 101 大楼及其附近的信义商圈,也有作为流行文化“圣地”与年轻人赶时髦场所——老市区的西门町。

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文化交流是两岸同胞的心灵与情感沟通,有助于彼此化解敌意、减少隔阂与误解、增进共同的民族认同。

2008 年两岸文化界组织、实施了一系列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两岸文化团体、文化经纪机构共同创作、联合演出,打造了一批艺术精品。目前两岸人员往来之频密、各项交流之深入、合作领域之广泛,都是前所未有的。2009 年大陆将继续采取积极措施,包括愿意协商“两岸文化交流协议”,加大两岸文化交流的支持力度,共同与台湾同胞一起弘扬中华文化。当前,两岸文化交流涌现出四大“亮点”,分别是大陆熊猫来台、两个故宫携手、共办佛教论坛与共祭黄帝陵。

2008 年 12 月 23 日,带着大陆人民友好情谊的大陆赠台大熊猫“团团”、“圆圆”正式入住台北市动物园熊猫馆,经过1个月的隔离检疫期,2009年 1月 24日,台北市动物园熊猫馆举行了开馆仪式,500 名清贫儿童被特邀与“团团”、“圆圆”首次见面。

2009 年 1 月 26 日,即农历新年的大年初一上午,“团团”、“圆圆”正式与台湾民众见面,受到了台湾同胞、尤其是小朋友的由衷欢迎,大熊猫馆每日限定参观名额高达 22000 人次。不少“熊猫迷”们更是在大年初一的凌晨就动身,专程从外地乘车赶过来参加“团团”、“圆圆”的“首映式”。大熊猫魅力无边,堪称中国的“形象大使”,一直肩负着对外传播和平、友好理念、促进中外合作的“光荣使命”。此次祖国大陆将两只珍贵大熊猫赠送给台湾同胞,同样有助于加深两岸民众的了解,有助于增加台湾小朋友对祖国大陆的好感与向往,有助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2009 年 2 月 14 至 15 日,两岸故宫在分别 60年之后,大陆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和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在北京就双方合作问题进行了交流,双方就专家交流、学术研讨、合作办展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双方表示今后将继续积极沟通,进一步扩大双向、常态的交流与合作。两岸故宫博物院首次交流活动受到了两岸民众的普遍关注,在新浪网发起的“两岸故宫首次交流,您最关注什么?”的投票中,28.9% 的网民表示关注“两岸故宫能否实现双方文物借展,甚至举办联展”,27.6% 的网民关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收藏来能否到大陆展出”。

台北故宫博物院源自祖国大陆,1948 年底,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令故宫博物院等文物收藏机构挑选贵重文物转运台湾。原故宫博物院文物分 3 批运走 2972 箱,一起迁台的还有原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文物 852 箱及其他单位文物,这些文物如今几乎都存放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位于台北市郊阳明山脚下外双溪,于 1965 年落成,其建筑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的形式,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覆盖着米黄色墙壁,洁白的白石栏杆环绕在青石基台之上,风格清丽典雅。台北故宫博物院珍稀藏品丰富,堪称中华瑰宝。台北故宫博物院约藏有文物65 万件,其中 60 多万件来自大陆。来自大陆的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原热河行宫等处旧藏之精华。台北故宫博物院常年维持约 5000 件左右的书画、文物展出,馆内的展品每 3 个月更换 1 次。台湾故宫收藏有商代甲骨 2 万多片,在所有的甲骨档案收藏机构中位列第二;收藏瓷器 2 万多件,是世界上瓷器收藏最精、最多的博物馆;收藏铜器 1 万多件,其中有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4300 多件,包括驰名世界的商代蟠龙纹盘、西周毛公鼎、战国牺尊等;收藏玉器 5 万多件,包括新石器时代的玉璧、玉圭、玉璜以及闻名海内外的清代玉雕“翠玉白菜”。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书画真迹近 1 万件,包括从唐至清历代名家的代表作,如“三

希”之一、唐代书法家临摹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怀的《自叙帖》,颜真卿的《刘中使帖》,苏东坡的《寒食帖》等。

民间所谓“北京故宫‘有宫无宝’,台北故宫博物院‘有宝无宫’”的说法,其实是一种误解,两岸故宫藏品各有千秋。北京故宫拥有藏品超过 150 万件,远远超过台北故宫博物院的 65 万件。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中最多的是档案文献和古籍善本,约有 55 万件。而北京故宫的藏中,古籍特藏、殿本书书版等有 50 多万件,其余百万件是书画、器物等。在书画方面,台北故宫博物院有 9400 多件,其元代以前的作品数量多于北京故宫,尤其以两宋书画收藏著称。北京故宫书画藏品有 14 万件之多,收藏种类更为全面,拥有明清大幅宫廷书画和庋藏。曾收藏于乾隆皇帝书房“三希堂”的《伯远帖》、《中秋帖》、《快雪时晴帖》,前两者现存北京故宫,后者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青铜器方面,北京故宫藏有历代铜器 1.5 万件其中先秦青铜器 1 万件,是世界上收藏青铜器最多的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铜器比较少。北京故宫在宫廷类文物收藏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从代表皇权的典制文物到皇家日常生活用品文物无所不藏。

两个故宫博物院确实“同根同源”,因为台北故宫博物院 92% 是清宫旧藏,北京故宫 85% 是清宫旧藏,两院都是 1925 年成立的故宫博物院的延续。两个故宫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向两岸同胞共同展示故宫的全貌,使人们充分认识中华文明的光辉灿烂、一脉相承与源远流长。正如有的论者所说,“此次故宫对故宫的交流,非为清代皇家私藏的圆满聚,而是海峡两岸民众以故宫为起点去拥抱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历史。”两个故宫的交流与合作,是两岸文化交流中的标志性事件,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进同胞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华民族的幸事。

2009 年 3 月 30 日,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从祖国大陆移师到台湾,参加论坛的代表们分乘 4 架两岸直航包机由南京抵达台北。当晚,国家宗教局局长、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叶小文、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创会长星云法师、香港民政局长曾德成、江苏省政协主席张连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法师、澳门佛教总会理事长健钊法师、国台办新闻发言人范丽清等两岸四地(大陆与台港澳)的代表出席了在台北圆山饭店举行的盛大欢迎晚宴。本次世界佛教论坛首次采取跨海峡两岸举办的形式,是两岸关系走向和平发展的生动见证。

2009 年 4 月 3 日,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来临之际,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打破了 60 年的由“内政部长”代表主祭的惯例,在台北圆山忠烈祠亲自主持典礼遥祭黄帝陵,以炎黄子孙的身份对中华民族“认祖归宗”。台湾当局发言人表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基于“慎终追远”对中华民族有重要的意义,马英九决定亲自主持,表达当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而马英九在 2008年参加的台北市孔庙祭孔大典,也是台湾光复以来首位亲临孔庙参与祀典的台湾领导人。

2009年 4月 4日清明节,祖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与海外侨胞代表齐聚在黄帝陵前,共同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仪式上宣读的《己丑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文》提到了两岸关系的新进展:“海峡两岸,实现三通。”而同时诵读的《祈福中华赋》也称颂到:“穿越时空,两岸三通;和平发展,互利共赢。”

教育交流,顺势而为

两岸教育交流现在仍然处于严重不对等状态。大陆早在 2006 年 3 月就单方面认了台湾教育行政部门核准的台湾高等学校的学历,但台湾方面却一直不予承认大陆高校学历。台湾学生早就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大陆求学深造,包括通过参加大陆高校港澳台招生考试进入,每年考生大约有 5000 人左右,其中中医药学、法学、财经等专业都是“台生”报考热门。此外,台湾高校大学生还能利用暑假或寒假到大陆高校进行短期访问,包括参加大陆高校举办夏令营或冬令营。“台生”也可通过台商子弟学校报考大陆的大学。与“台生”来大陆求学的灵活方便形成反差,大陆学生赴台湾求学才刚刚开始。

目前,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学历互认措施正在研究之中,台湾方面对大陆学历的承认可能逐步展开:第一步是在 2009 年中期左右起步,先认可大陆 39所重点大学的历;第二步再扩大至大陆 70 多所“211 工程”的院校。学历互认起步后,台湾高校可能先从研究生教育开始尝试两岸学生交流,待条

件成熟后再开放本科教育。

当前,就“开放‘陆生’来台就学及大陆学历采认”事宜,台湾教育部门采取审慎、渐进开放的态度,并提出了“三限”与“六不”原则。所谓“三限”原则包括:“限校”,初步仅采认数十所大陆一流大学学历;“限量”,总量管制大陆生来台人数,约为台湾大学招总量 0.5% 到 1%,约为 1 年 1000 人,并将分配各校招收大陆生人数,不会让大陆生集中在少数学校;“限领域”,初步不开放大陆生就读“国安”、医疗、药理治疗等专业领域。而所谓“六不”原则包括:“陆生”来台考试不加分;不影响台湾学生就读权益,以“外加名额”招收“陆生”;台湾当局不编列“陆生”奖学金;不允许“陆生”校外打工;“陆生”不可考专业证照;毕业后,不可续留台湾就业和从事公职。

目前在大陆念书的台湾大学生已近 7000 名,在台湾的大陆配偶更高达 24~25 万人,将来两岸异地上大学的人势必越来越多,台湾方面尽快承认“陆生”学历势在必行,这既是两岸加速融合的形势所迫,也将促进两岸青年交流。对此,台湾领导人马英九 2009 年 3 月 27 日表示,“台湾当局准备开放大陆学生来台就学,各界或有许多讨论与争议,但仍将坚定不移推动下去,希望让两岸年轻学生借由增进往来,促进彼此的了解。”

2008 年 11 月,台湾当局将大陆学生来台研修期限从 4 个月延长为 1 年,第一批来台进行半年至一年研修的大陆研究生已于 2009 年 2 月报到开学,第一批大陆研究生只有 24 人,其中来自重庆大学、武汉大学和云南大学的 17 名大陆硕博士研究生被台湾元智大学招收。此外,2009 年 2 月份来台进行 4 个月短期进修的大陆生共有 360 人。大陆研究生把大陆学生的勤奋刻苦精神带到了台湾,台湾《联合晚报》报道,大陆生来台做研究拼劲十足,一大早 6 点多,台生还在睡大觉,陆生就钻进实验室,熬到深夜十一、二点才回宿舍,台湾教授看了很受感动,要台生“好好学习陆生读书的精神”。

取长补短,携手应对

截至 2008 年 11 月底,大陆方面累计批准台商投资项目 77238 个,实际使用台资 474.7 亿美元。按实际使用外资统计,台资在大陆累计吸收境外投资中占 5.6%。截至 2008 年 4 月底,两岸间接贸易总额累计已逾 8505 亿美元。祖国大陆自 1991 年以来一直是台湾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2002 年以来一直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成为两岸关系中最具活力的因素。

两岸金融合作也从 2008 年开始提速。2008 年4 月,大陆银监会表示“欢迎台湾银行机构来大陆开展业务”。与此同时,台湾“金管会”也表示,愿积极考虑允许内地银行及保险公司到台湾开设办事处。马英九上台后开始加快推动两岸资本市场的开放步伐:一是开放大陆资金间接进入台湾股市;二是放宽岛内资金间接进入大陆资本市场;三是放宽台、港资本市场间的资金流动;四是积极筹划下一步开放内容。台湾对两岸资本市场往来的松绑,是加强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举措。2008年 6 月 12 日,台湾“立法院”三读通过“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中的第 38 条和第 92 条修正案,为开放人民币兑换提供了“法源”依据。2008 年 6 月21 日,台湾当局公布“调整两岸证券投资方案”,标志着开放两岸资本市场的交流与合作迈出了关键性一步。2008 年 7 月初,台湾当局通过并实施“人民币在台湾地区管理及清算办法”,人民币实现在台全面兑换。台湾“中央银行”规定,人民币兑换每次以 2 万元人民币为限,初期只开放一般个人,身份和兑换用途不限,公司和法人户不在开放兑换之列,此举将便于大陆游客赴台旅游,也有助于增加台湾经济效益、扩大两岸经贸往来、稳定岛内金融市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台湾当局加快了开放两岸双向投资的步伐。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对此明确强调,台湾要想摆脱金融危机就应“把握好大陆商机”,他指“大陆资金赴台是必然的走向”,台湾地区的房产、旅游观光、服务业都将因此受惠。台湾经济主管部门拟定的“大陆地区人民来台投资许可办法”草案现已呈报台“行政院”,依据该方案,大陆资金在台经营型态,可以独资、合伙、直接投资台湾企业,或透过第三地来台投资,而“陆资”认定的定义,也大幅放宽为持股 50% 以上才视为陆资。目前,“陆资来台”已列入即将举行的第三次“陈江会”议题之中,对大陆投资台湾的放宽措施最快将在“陈江会”之后宣布。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占 GDP 逾 70% 的台湾出口急剧下跌。而在台湾的出口市场中,大陆 ( 包括香港 ) 市场已占了台湾出口的 40%,东盟所占的比重逾 10%。如果被排除在区域经济整合之外,台湾超过一半的出口将受影响。“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研究指出,如果台湾无法加入任何区域经贸组织,“10+1”(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在 2010 年完全实施后,将使台湾的实质 GDP 减少新台币 460 亿元;若是“10+3”(中日韩与东盟区域经济协定)在 2012 年生效,台湾的经济损失将高达新台币1600 亿元,恐将有 11 万人失业。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推进,台湾备感压力与“孤立”,急于与大陆达成制度化的全面经济合作协议,并借此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

2009 年 2 月 12 日,台湾六大工商团体(工业总会、商业总会、工商协进会、工业协进会、中小企业协会、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发表联合声明,建议台湾当局尽快与大陆洽签两岸“综合经济合作框架协定”,通过“早期收获”条款,针对攸关台湾经济生存的关键产业,可先进行互免关税或优惠市场开放条件的协商,协商完成的先执行,以便尽快解决台湾业者的“生存危机”。

2009 年 3 月 5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对台部分”提出了深化两岸经贸合作的系统主张:“我们要继续全面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积极推进两岸金融合作,支持在大陆的台资企业发展,对符合条件的提供融资服务,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加强两岸双向投资和产业合作,拓展和深化农业合作。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推进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推动签订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逐步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

2009 年 3 月 11 日,国台办主任王毅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明确指出了签订“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 英文简称 CECA) 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两岸优势互补、最大可能地追求两岸互利双赢”。他表示大陆在两岸协商时将会充分考虑台湾方面的合理诉求,充分照顾台湾同胞的实际利益。

2009 年 3 月 18 日,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在演讲时表示,不排除在 5、6 月第三次两岸“江陈会”时,讨论“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 ”( 英文简称ECFA),但并不是一次就可以谈妥。他强调不用担心大陆人来台湾抢饭碗、或是大陆产品来台湾抢市场的问题。3 月 21 日,台湾当局行政负责人刘兆玄也表示,近期将全面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 的倡导工作。

不管是大陆方面提出的“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CECA),还是台湾方面所谓的“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都反映了两岸极有必要通过深化经贸合作、以共同应对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挑战,以及两岸携手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长远需要。

从长计议,妥善处理

随着两岸关系不断缓和,台湾参与联合国专门机构等国际组织日益成为两岸关系中的突出问题,需要双方妥善应对。

联合国专门机构指根据特别协定而同联合国建立关系的或根据联合国决定而创设的那种对某一特定业务领域负有国际责任的政府间专门性国际组织。联合国现有 16 个专门机构,包括:国际电信联盟、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气象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多边投资担保机构、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万国邮政联盟、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国际海事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世界旅游组织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等。我国已全部参加了这 16 个联合国专门机构。由于联合国专门机构是政府间国际组织,故其成员一般而言主要是主权国家,但也有不少此等组织允许在有关专业领域享有某种管理权的非主权实体,如非自治领土、关税领土、一体化经济组织等,作为其成员或准成员。例如世界气象组织、万国邮政联盟、国际电信联盟、世界卫生组织等就是如此。此外,联合国专门机构的成员依据其法律地位及参与程度可分为正式成员与准成员,正式成员能够参加组织的全部活动,并能承担完全的权利与义务;准成员只能参加组织的某些活动,其权利义务也受到一定的限制通过参与包括联合国专门机构在内的国际组织,以扩大台湾的所谓“国际空间”、凸显台湾的“国际存在”,是台湾当局的一贯目标,只是不同执政党采取不同策略而已。2008 年 8 月 14 日,台湾马英九当局利用其 16 个所谓“邦交国”向第 63 届联合国大会提交“台湾参与联合国专门机构活动”提案,要求将该议题列入联合国大会议程。该提案公然对大陆进行“喊话”:“希望中华人民共和国理解 2300 万台湾人民有意义参与联合国专门机构的愿望,并显示善意和灵活。”提案并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民用航空组织与国际海事组织为例,一再强调“台湾参与联合国专门机构活动”的所谓“必要性”与“紧迫性”。

近期,两岸有关方面就台湾同胞关心的参加世界卫生大会问题进行了沟通与协商。世卫组织总干事陈 冯富珍 女士 4 月 28 日致函邀请中华台北卫生署派员作为观察员出席 5 月 18 日至 27 日在日内瓦举行的第 62 届世界卫生大会,台湾方面已回函表示接受邀请。

2005 年,国共两党共同发表“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提出在促进恢复两岸协商后,讨论台湾民众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包括优先讨论参与世界卫生组织活动的问题。去年 12 月 31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30 周年座谈会上郑重表示,对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两岸务实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

去年以来,两岸关系迎来了难得历史机遇。两岸双方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共同努力,创造条件,通过务实协商,妥善解决了台湾方面参加世界卫生大会的问题。这充分体现了大陆方面一贯高度重视和积极维

护台湾同胞卫生健康福祉和切身利益的善意,也充分展现了大陆方面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诚意。

复杂因素,发展变化

美国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外部因素,要想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并为最终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就得高度重视美国对台策的复杂两面性与发展演变。

美国台海政策的一贯出发点是维护其霸权利益。台湾对于美国而言具有四大“利益”:首先是通过“以台制华”、防范中国崛起挑战美国霸权的战略利益,通过干预、迟滞乃至左右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以延缓中国崛起,维美国在全球与亚太的主导权;其次是安全利益,包括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前沿部署及其人员安全,以及美国对亚太盟

国安全保障承诺的可信度或美国的“战略信誉”与“霸主面子”;再次是经济利益,特别来自美国对台军售的巨额垄断利润;第四是政治利益,即美、台拥有共同的“民主价值观”。由于台湾对于美国霸权具有多重价值,美国决不会在台湾问题上轻易让步。

美国台海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所谓的“维持现状”,即“三不”状态:一是主要针对中国大陆的不能“统”;二是主要针对台湾的不能“独”;三是针对双方的不能“战”,既针对大陆,反对大陆对台动武,也针对台湾,反对因台湾独立而导致大陆对台动武乃至将美国卷入战火。美国对台政策具有突出的两面性:既要顽固坚持“以台制华”大战略,维持两岸“分治”,对两岸分而制之,反对中国大陆统一台湾;又担心台湾当局在“台独”之路上走得太远乃至“改变台海现状”、触犯中国大陆反分裂的“红线”,引发中美军事冲突,而这便是美国之所以反对台湾前领导人陈水扁“台独”冒险行径的缘故。美国对台政策的本质乃是通过使台海分治的“现状”永久化,从两岸对抗中坐收渔利,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维护美国的霸权。

美国对台政策的两面性与美国对华战略的两面性密不可分。美国对中国采取防范遏制与利用合作并举的“两手战略”,既要以“利益攸关方”拉拢中国、争取中国合作以解决美国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又要对华长期保留“台湾牌”、严密防范两岸走向和平统一的发展势头、牵制中国的和平崛起。对此,美国通过对台军售、《与台湾关系法》等,不时对台湾岛内政局等施加“影响”,企图“掌控”两岸关系发展。

2009 年 3 月 24 日,美国国会众议院不顾中方的明确反对,表决通过一项决议案,重申美国对其所谓《与台湾关系法》的承诺,该决议公然声称:“今年 4 月 10 日将是美国国会制订所谓的《与台湾关系法》30周年。自 1979年实行的《与台湾关系法》,是维持台湾海峡和平、安全与稳定的重要依据,它确认台湾的未来应透过和平方式决定,《台湾关系法》声明美国提供台湾“防卫性武器”,以维持台湾足够能力抵抗任何可能危及台湾安全、社会与经济制度的武力或任何形式的威胁。《与台湾关系法》是美台关系的基石,众议院重申支持台湾民主制度,支持台美关系强化与稳固。对于美国借《与台湾关系法》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的危险行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强烈不满,并向美方严正指出:美国当年单方面制订的所谓《与台湾关系法》严重违反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美方向中方所作的严肃承诺,中方敦促美方恪守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原则,妥善慎重处理台湾问题,以免给中美关系带来消极影响。

2009 年 4 月 1 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英国伦敦与美国新总统奥巴马举行了首次会面,双方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建设“21 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胡锦涛主席向奥巴马总统郑重指出,“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是确保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

展的关键”,“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当前台海局势继续缓和改善,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轨道。无论台海局势如何变化,我们都坚定不移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台独”、反对“一中一台”和“两个中国”。中方赞赏美方多次重申支持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反对“台独”,反对台湾加入仅限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希望美方恪守承诺,妥善处理台湾问题,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奥巴马总统向胡主席表示,美国政府坚定承诺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坚持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这一立场不会变化。奥巴马强调“美方欢迎并支持两岸改善关系,并希望取得更大进展。”美国奥巴马新政府的这一积极表态是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一贯坚决捍卫自身核心利益、对美错误行径坚持斗争的结果,反映了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力量对比的新化,也是以“变革”与“巧实力”著称的奥巴马团队承认当今世界大势与中美合作日益重要的表现,证明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不可阻挡、两岸中国人在台湾问题上更加团结与独立自主。

方向明确,前景广阔

对台海“现状”应全面理解、趋利避害。台海

“现状”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其一方面是两岸的“法理统一”、“宪法一中”与“一个中国”原则,另一方面则是两岸的“事实分治”,故台海“现状”应是“法理统一”与“事实分治”二者的并存,而非只是其中之一。因此,两岸的“事实统一”与“台独”势力妄图的所谓“法理独立”都不是“现状”或现实。如果台湾当局图谋改变“现状”,搞“法理独立”,挑战大陆的政策底线,只会招致大陆的迎头痛击,不仅其“法理独立”难以得逞,而且连其现在所享有的“事实分治”也将不保,反而还会加速实现两岸从“法理统一”向“事实统一”的根本性转换;但如果大陆方面在时机尚未成熟时也急于改变台海“现状”,过早地否定两岸的“事实分治”以求两岸“事实统一”,则有违台湾岛内当前“不统、不独”的主流民意,而且还有可能招致外部势力的粗暴干涉,结果恐将事与愿违。简言之,祖国大陆的对台政策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维持台海“现状”,即兼顾两岸“法理统一”与“事实分治”,但也反永久不变地维持“现状”,反对将“事实分治”永久化,而是积极创造条件、推动两岸从“法理统一”逐步迈向“事实统一”。

2008 年 5 月以来,两岸关系逐渐走上和平发展轨道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台海两岸转趋明显缓和有效地减少了大陆此前受到的战压力,有利于祖国大陆集中主要精力于自身的现代化事业。近一年来,两岸关系加速发展、进展巨大,可谓是拨云见日、“轻舟已过万重山”,台湾民众对此大多感到欢欣鼓舞。台湾《远见》杂志 2009 年 3 月公布的“台湾民心指数”调查显示,2009 年 4 月份的“两岸关系缓和指数”为 61.9%,分值高居同项调查中各指数之首,表明多数台湾民众看好两岸关系走向。《远见》杂志的另一调查还显示,有 52% 的台湾民众认为,台湾经济如果要更好,就应与大陆更密切地合作;52% 的受访者认为,两岸签订经济合作协议对台湾利大于弊,因此应予支持;62% 的受访者认为,如果两岸签订经济合作协议,将有助于台湾和东南亚各地开展经济合作。由此可见,两岸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台湾民众的人心所向。

然而,受制于两岸长期隔阂与政治对立、台湾岛内政局多变以及外部势力干预,台湾问题仍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敏感性与长期性,两岸和平发展乃至最终和平统一任重而道远,对此,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作好“持久战”的打算,切忌急于求成。为此,要进一步统筹兼顾两岸和平发展与中国和平发展的关系,统筹兼顾两岸和平统一与中国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应以加快大陆经济发展与实现全面现代化为重,争取两岸和平发展与中国和平发展二者相互促进、齐头并进,以维持台海“现状”为优先,避免过犹不及,防止因台湾问题影响国家发展大局。同时,大陆对台工作应刚柔并济、多管齐下、综合运用,重在争取人心与争取时间,既要重点做台湾岛内包括朝野各界的工作,也要重视做国际社会的工作;既要强化两岸经济联系、增强彼此文化交流、和风细雨做工作,也要大力整军经武,对“台独”分裂势力继续保持高压态势,进一步增强对外部势力肆意干预台海的威慑力。此外,针对台湾所谓“国际空间”、两岸政治定位与

军事互信机制等敏感问题,应切实加强研究,充分发掘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与“想象力”,积极创新,妥谋良策。

总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与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双方倍加珍惜、悉心呵护,更需要两岸学子与青年才俊携手共进、继往开来。展望未来,在中国加速和平发展的大背景下,两岸关系必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延 伸 阅 读延 伸 阅 读

1、胡锦涛:“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3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 2008 年 12 月 31 日。

2、陈云林:《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求是》杂志 2009 年第 5 期。

3、陈向阳,“两岸和平发展开新局”,《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08-2009 学年度第 1 期。

4、李韵:《根脉相同 心意相通》,光明日报 2009 年 3 月 8 日。

上一篇:时事报告内部稿( 总第 18 期 )

下一篇:内 部 稿(第 8 期)

关闭